图标
品牌研究期刊信息

主管单位:山西省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山西社会科学报刊社

编辑出版:《品牌研究》杂志社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6-1847

国内统一刊号:CN 14-1384/F

期刊级别:省级刊物

周   期: 半月刊

出 版 地:山西省太原市

语  种: 中文

开  本: 大16开

邮发代号:22-571

投稿邮箱 :ppyjzzs@163.com

图标
在线办公
图标
图标
联系我们

地址: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水西关街26号

投稿邮箱 : ppyjzzs@163.com

品牌研究杂志社: 品牌研究杂志社

图标
首页
>
论文选登
>
网络时代下就寝拖延的影响因素研究
返回

网络时代下就寝拖延的影响因素研究

时间:2023/8/2 2:00:00  点击:114


       

摘要:就寝拖延是指在没有客观因素影响的情况下,个体未按照预定的时间就寝。有学者提出,就寝拖延可能与互联网与电子媒体的发展有关。由于就寝拖延在人群中的普遍性和问题性,因此厘清就寝拖延的影响因素具有比较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网络时代;就寝拖延;电子媒体

一、引言

早在三百年前,本杰明·富兰克林就以“千万不要把今天能做的事情留到明天”的箴言告诫世人不要拖延。然而,三百年后的今天,尽管人类的文明、科技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拖延问题却依旧存在,甚至还有日益严重的趋势。虽然拖延通常被认为是一种会体现在不同领域的一般特质,但长期以来,拖延的研究领域都展现了较大的局限性,而近两年来,开始有研究关注特定的健康行为与拖延的关系,一个典型且富有意义的主题就是“就寝拖延”。试想一下这样一个场景:原本你打算在11点钟熄灯睡觉的,但是刷微博正好看到了有趣的内容,或者电视节目十分精彩,又或者游戏正好玩到一半,这时候,有些人可能会果断地停止手头上的活动,按时就寝;但也有些人会想着,再晚点睡也无妨,于是轻易打破了睡眠计划,将就寝时间向后推迟了。这就是典型的“就寝拖延”现象,即在没有客观因素影响的情况下,个体未按照预定的时间就寝。

通过查阅文献,我们发现已经有学者致力于电子媒体和睡眠相关的研究。日本学者关注到睡前电子媒体的使用与自我感知的睡眠不足之间存在联系(Suganuma, Kikuchi & Yanagi,2007)。也有学者关注到在卧室使用媒体时间长的被试,倾向于更晚就寝(Brunborg et al., 2011)。另一研究(Fossum, Nordnes, Storemark, Bjorvatn & Pallesen,2014)证明了睡前使用电子媒体与失眠症状存在正相关。

二、就寝拖延

(一)就寝拖延的概念定义

尽管现有的文献已经对拖延行为有了深入的探究,但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学业拖延,工作拖延等方面(Van Eerde, 2003),对于其他领域的关注十分有限。近年来,学者逐渐将注意力转向拖延和健康的关系,就寝拖延就是其中一种典型的健康行为拖延。就寝拖延被定义为,在没有客观因素干扰的情况下,个体自愿推迟预先确定的就寝时间(Kroese,Ridder,Evers & Adriaanse,2014)。客观因素就是事件当事人之外的因素,可以是环境的,也可以是历史遗留下來的,或者是其他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素。在关于就寝拖延的具体研究中,这些客观因素多种多样,可能是丈夫生病,或是婴儿夜哭,也可能是家人晚归等,个体不得不为此推迟就寝。而类似于被有趣的电视节目吸引,无法放弃多看一章小说,沉迷于游戏这些类似的情况,均不属于客观因素干扰。

(二)就寝拖延的影响因素

相关研究发现就寝拖延和一般性拖延之间存在着很大的重叠性(r=0.60,p<0.001),认可了它作为一种拖延症形式的地位(Kroese et al.,2014)。因此,影响一般性拖延的因素同样可以影响就寝拖延,这些因素主要集中在个体和情境两方面。从个体方面出发,主要有人口学变量、自我调节、昼夜节律和抑郁与焦虑这四个方面;而就情境方面而言,则是任务性质和外部诱惑以及奖惩时间所造成的结果。

(三)就寝拖延的后果

就寝拖延最直接的影响就是睡眠时间缩短。如果个体原来预定的睡眠时间是保证其白日精力充沛所必须的,那么缩短睡眠时间就意味着睡眠不足。事实上,睡眠不足的现象如今十分常见。睡眠不足导致的健康后果严重且多样(Buxton & Marcelli,2010)。一般认为他会在心理和生理上产生双重的伤害。研究表明睡眠不足与注意力障碍,记忆力障碍均有联系(Ram,Seirawan,Kumar& Clark,2010)。

考虑到就寝本身并不属于令人厌恶的活动,人们却也趋向于一再违背自己的计划推迟就寝,有学者提出,就寝拖延的实质可能在于个体无法中断手头上的活动,换句话说,睡前电子媒体的使用可能是就寝拖延的重要影响因素(Kroese et al.,2014)。

三、研究方法和结论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法和间隔追踪记录法,了解了大学生在校的睡眠情况,并发现了睡前电子媒体使用和就寝拖延存在着一定的相关,主要结论如下:

(一)大学生在校的睡眠时长在正常范围内,但半数以上学生一周内有三天及以上的时间出现睡眠不足,就寝拖延,白日困倦的现象。超过三分之二的被试对上述现象表示有不同程度的担忧。

(二)使用手机,学业或工作,使用电脑,社交是大学生睡前最常涉及的前四项活动。其中使用手机的大学生达到了90%的比例。说明使用手机是大学生睡前相当普及的一项活动。

(三)睡前使用手机对个体的吸引力程度和就寝拖延时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即个体在睡前使用手机这件事上感受到的吸引力越强烈,就寝拖延的时间可能越长。而电子媒体使用的时间以及其他种类电子媒体使用的吸引力程度,均和就寝拖延不存在显著相关。

四、研究意义

目前在国内,尽管关于拖延行为的研究日益丰富,但关于就寝拖延的研究还十分稀少,甚至没有。网上的资料大多集中于对国外文献的翻译和简单的科普。本研究为中国背景下的就寝拖延情况提供了较为科学的资料,希望本研究可以使国内的拖延研究领域更加多样化,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若干参考。

大学生的就寝拖延现象是切实存在的,大学生日益下降的学习动机和频繁的白日困倦现象也值得关注。本研究以在校大学生为样本,探究其在校生活中的睡眠状况和就寝拖延状况,希望可以为解决大学生就寝拖延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自己的身心健康,对于效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就寝拖延带来的健康危害和对白日效率的影响都是十分值得被关注的。充分理解就寝拖延的影响机制,厘清个体为什么就寝拖延,在什么条件下容易就寝拖延,有助于个体有意识地进行改善,带来更加积极健康的生活。

五、研究的创新和不足

(一)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本研究拓展了国内拖延研究的新领域,将特定的健康行为引入拖延研究之中。在此之前,国内的拖延研究仍大量集中于工作拖延和学业拖延,缺乏关于就寝拖延这个现实议题的实证研究。本研究为中国背景下的就寝拖延情况提供了较为科学的资料,使国内的拖延研究领域更加多样化,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若干参考。

(二)存在的不足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间隔追踪记录法比较依赖被试的实验态度,是否认真填写记录对实验结论会有较大的影响。当然也存在时间估计不准确,记录延迟,相关概念理解错误等问题。在本研究中虽然每天会按时以短信形式提醒被试填写记录,也予以物质奖励,但不排除被试态度不认真,填写的信息虚假或误差较大。再次,在对睡前活动的分类上,没有考虑到项目之间的重合性。例如部分学习任务需要用到电脑,部分人会使用手机充当音乐设备等。在选择时不免存在疑惑,给数据带来了一定的误差。

最后,本研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使用手机的吸引力和就寝拖延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也提出了适宜的解释,但是两者之间的作用机制还需要后续的研究给予更多的验证和支持。

參考文献:

[1]Ainslie, G. Picoeconomics: The strategic interaction of successive motivational states within the person[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3-29

[2]Baumeister, R.F., Heatherton. T.F.,&Tice, D.M. Losing control: How and why people fail at self-regulation[M]. San Diego, CA: Academic Press,1994, 56-66

[3]Beebe,D.W., Fallone,G., Godiwala,N., et al. Feasibility and behavioral effects of an at home multi night sleep restriction protocol for adolescents[J]. Child Psychol Psychiatry,2008,49:915-923

[4]Blunt, A. K.,&Pychyl, T. A. Task aversiveness and procrastination: a multi-dimensional approach to task aversiveness across stages of personal projects[J].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00,28(1):153-167

[5]Brunborg,G.S., Mentzoni,R.A., Molde,H., Myrseth,H., Skouver?e,K.J.M., Bjorvatn,B.& Pallesen,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dia use in the bedroom, sleep habits and symptoms of insomnia[J]. Journal of Sleep Research, 2011,20:569–575

[6]Buxton,OM., Marcelli,E. Short and long sleep are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obesity, diabetes, hypertension,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mong adults in the United States[J]. Social Science&Medicine,2010,71:1027-1036

[7]Dahl,R.E, Lewin,D.S. Pathways to adolescent health: Sleep regulationand behavior[J]. Adolesc Health,2002,31(6 ): 175–184

[8]林立宁,张妍怡,何晓旭,李蘭.青少年之睡眠问题[J].台湾医学,2012,16:72-83

[9]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第 28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作者简介:

周晓玥(1993-),女,浙江绍兴人,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2019级MPA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上海交通大学 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 周晓玥


本文由: 品牌研究杂志社编辑部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品牌研究杂志社

2023/08/02

品牌研究杂志读者评论
最新评论
我要评论
晒晒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