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标
品牌研究期刊信息

主管单位:山西省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山西社会科学报刊社

编辑出版:《品牌研究》杂志社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6-1847

国内统一刊号:CN 14-1384/F

期刊级别:省级刊物

周   期: 半月刊

出 版 地:山西省太原市

语  种: 中文

开  本: 大16开

邮发代号:22-571

投稿邮箱 :ppyjzzs@163.com

图标
在线办公
图标
图标
联系我们

地址: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水西关街26号

投稿邮箱 : ppyjzzs@163.com

品牌研究杂志社: 品牌研究杂志社

图标
首页
>
论文选登
>
多义词语义迁移机制的认知研究再探
返回

多义词语义迁移机制的认知研究再探

时间:2022/4/21 2:00:00  点击:289


       

摘要:语义的产生并不是孤立的,离不开客观世界为语言符号外延和内涵所提供的大环境,更与主观世界,即与人的心理活动和认知紧密相关。多义词语义的产生、发展和使用与社会文化密不可分,由于东西方国家在社会文化、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诸多不同,词汇的文化语义也有所差异,二语习得者在学习多义词语义时必然会涉及和接触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其背后所承载的文化信息。由于对于英汉两种语言在心理表征上的差异,二语习得者通常凭借自身的认知体验和对世界的认识对多义词的语义进行把握和处理,但从习得效果看,学习者对于语义网内各个义项的习得并不均衡,这为语义迁移的产生提供了条件。下面我们从英汉两个民族文化在社会生活环境、文化价值观差异对多义词语义迁移现象进行解释。

关键词:多义词;语义迁移;认知研究

一、社会生活环境对语义迁移的影响

人类的社会生活离不开自然环境的参与,自然环境也影响和改造着人类的语言,不同的自然和地理环境孕育了不同的语言体系和社会文化习俗。任意语言符号都是客观世界的反应,词汇也不例外,词汇的演变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不同的社会生活环境产生的词汇语义内涵也有所不同。比如对于母语中的“雨后春笋”,在不了解西方的自然环境前,学者很容易迁移为“bamboo shoots after a spring rain”,然而事实上应为“spring up like mushrooms”,首先对于“雨”字,对应的英文词应为“rain”,英国为海洋性气候,晴天少雨天多,所以时长都把“rain”挂在嘴边表示雨天糟糕的心情之义,比如“for a rainy day(为困难的日子作准备;以备不时之需)”,而汉语中雨后春笋是比喻事物迅速大量地涌现出来,所以此处并未运用“rain”这个文化多义词;同时对于“笋”字,二语习得者直接对应为“bamboo”,但是在英国的地理环境上,“mushroom”一般在雨后森林中大量生长而非中国土地上的竹笋,受制于母语地理环境的限制和心理认知,学习者经常出现语义错认的负性迁移现象。词汇“fish”的基础语义为“鱼”,在英国长期对鱼类的观察结果在语言中也有所引申,比如“big fish(大鱼,大人物);a cool fish(无耻之徒)”前面加上形容词在非正式英文中表示一类人,英语语系的开放兼容使得词汇产生不同的文化内涵,如“fish to fry应为“重要的事情”而非“煎鱼”,诸如此类受地域和自然环境影响而不断更新语义的多义词不胜枚举,学习者对于不同社会生活环境的文化认知差异使得语义负性迁移现象的出现频率大大增加。

二、文化价值观对语义迁移的影响

由于各民族社会生活环境和文化风俗的不同而产生了其独特的心理体验,心理体验上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体现在文化价值观的不同,每一种文化都饱含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客观世界的同一事物或相同言语行为可能存在着不同的价值,故引发的词义联想和文化意象也有所不同,进而影响着他们的语言表达形式。首先不同民族对于某事物赋予的情感意义存在着差异,动物类词汇的语义引申在隐喻的作用下表现的尤为明显,如“龙”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是“至高无上”的尊贵象征,但在西方国家却将“dragon”视凶残吐火的怪兽,暗示灾难的到来,所以“dragon”常常引申为“凶狠的人”;另外,各个民族对“狗”的情感也有所差异,在中国的古代文化中,狗是人们常挂嘴边的谩骂之物,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引申义为“卑鄙的人”,如“a dogs life(悲惨的生活)”但在西方的价值观中狗狗是忠诚的宠物,是忠实的朋友,因而常常是褒义,比如“a lucky dog(幸运儿)表现对于狗狗的喜欢,所以在交际时听到“top dog”时会产生语义理解上的偏差,错认为是“极其糟糕的事物”,但在英语中却是“某领域的成功者;领军人物”之义;二语学习者在母语文化价值观和民族情感的熏陶和影响下,一时间难以适应英语中对应词汇的比喻义、联想义和社会文化语义,跨文化意识较低,在有关的文化信息交流与表达中就会产生多义词语义误用的现象,带来了一定的交际障碍。

此外,东西方文化价值观带来的语义变迁还表现为不同的民族和国家根据本民族的文化契约或思维契约对客觀世界的认识和思考上,这往往与客观事物的本质相关。比如“idealism”在哲学领域,意为“唯心主义”,后引申语义为“理想主义,理念论”,没有明确的褒贬之分,但是在我国坚持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崇尚唯物主义,汉语中的“理想主义”是与实际想脱离,所以对于“idealism唯心主义”常常含有贬义,受各自价值观的影响,词汇意味截然相反;再如“individualism”一词,强调西方“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以个人本位论为中心,强调个体在社会中的价值,引申义为“个性的,有个人特色的”,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肯定社会群体、集体主义作为价值主体的作用,所以学习者在习得中逐渐将“individualism”的语义引申为“利己主义、自私自利”,这种迁移出的语义与西方文化价值观是不相符的,诸如此类的词汇还有“liberalism; socialism; politician; landlord; peasant; intellectual; community”等。在过于强调独立自主和人权自由的西方文化价值观中十分重视个人的隐私,但二语习得者受母语文化“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观念的影响根深蒂固,如果在与英美人交际的语用中忽视这一点是十分不礼貌的事情,必然引起语义在文化上的负迁移。比如“care”一词,具有“关怀、照料、忧虑、担心”等语义,在汉语文化中为了表示友好和关心,人们通常会说“注意身体”之类的寒暄用语,比如“be careful”,但这让会让英美人产生误解,让他们产生“自己不能照顾自己”之意,认为极大的侵犯自己的“隐私”。

参考文献:

[1] 张绍全.中国英语学习者多义词习得的认知语言学研究[J] 重庆大学出版社2003

[2] 林正军,杨忠.一词多义现象的历时和认知解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5

作者简介:

洪宇(1983-)女,哈尔滨金融学院商务英语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语言学。

哈尔滨金融学院洪宇


本文由: 品牌研究杂志社编辑部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品牌研究杂志社

2022/04/21

品牌研究杂志读者评论
最新评论
我要评论
晒晒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