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标
品牌研究期刊信息

主管单位:山西省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山西社会科学报刊社

编辑出版:《品牌研究》杂志社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6-1847

国内统一刊号:CN 14-1384/F

期刊级别:省级刊物

周   期: 半月刊

出 版 地:山西省太原市

语  种: 中文

开  本: 大16开

邮发代号:22-571

投稿邮箱 :ppyjzzs@163.com

图标
在线办公
图标
图标
联系我们

地址: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水西关街26号

投稿邮箱 : ppyjzzs@163.com

品牌研究杂志社: 品牌研究杂志社

图标
首页
>
论文选登
>
县域商业银行表外融资业务风险监管研究
返回

县域商业银行表外融资业务风险监管研究

时间:2022/4/9 2:00:00  点击:322


       

摘要:近年来,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快速发展,在提升金融机构经营规模,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表外业务由于其本身具有不确定性和透明度较差等特点,风险表现形式较表内业务更为分散,隐蔽性更强,因此需要更加注重表外业务风险监管。本文以TX市为例研究县域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现状,加强表外业务风险监管,促进县域表外业务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表外融资业务;风险;金融监管

一、县域商业银行表外融资业务现状

本文截取2017年末至2019年末市近3年来表外融资开展情况数据,经过两年发展表外融资余额从2017年的228.17亿元,增长至2019年末的327.78亿元,增长率为43.66%;2019年末表外融资余额占资产总额比率为27.72%,较2017年提高了4.42个百分点,表外融资业务额增长较快。

分结构来看,担保类业务仍是商业银行开展的主要表外业务,在所有余额占比中高达57.58%。TX市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较快,但是开展的业務种类较少,以担保承诺类业务为主,业务技术含量较低,缺乏创新动力。

二、TX市表外融资业务发展存在的风险

(一)信用风险

在实际操作中,特别是对于一些不大熟悉的交易对象而言,未必能够在短时间内收集足够的信息,了解交易对象的信用情况。在2018年度综合业务执法检查过程中发现我市S银行就存在没有将个人担保信息进行上报的业务漏洞,导致关于担保链的风险没能在客户信用报告中显示;同时客户涉及民间集资等情况也不得而知,需要客户经理实地考察,不能完全了解客户的信用状况,在后续可以会产生信用风险。

(二)期限错配

目前县支行表外业务的资金来源(负债端)和资金运用(资产端)存在一定程度的期限错配问题:

1、负债端短期资金匹配资产端长期项目。这种期限错配是利用表外业务将获取的低价短期资金(通常为银行理财资金)投放到长期项目中,尤其是中小商业银行,在负债端资金不足的情况下会依靠银行间市场以高额的成本从流动性较好的大型银行拆借资金,或者理财产品到期后又滚动发行新的理财产品来维持投资。

2、负债端长期资金匹配资产端短期项目。负债端发行的理财产品期限比资产端的投资项目期限要长,在资产端项目到期后会存在负债端资金没有好的项目对接这种情况,商业银行可能就会减少收益甚至遭受亏损。以J行开展的表外理财项目为例,J行省分行发行理财产品为投资通人民币理财3亿元、资产收益权理财产品1亿元,资金期限2520天、及1800天,与客户约定利率为6.5%(年利率)、及6.48%,向省分行申报,对接资产端产品为理财产品池,期限约365天。预期收益率为5.5%(年利率)、及6.0%。负债端与资产端对接耗时约150至180天。

(三)交叉监管

商业银行某些表外业务的参与者包括证券、信托、基金公司等各个金融机构,由于的监管者是多个部门(人民银行、银保监、证监、金融办等),在监管上存在交叉监管,并且各个监管部门的监管标准有所不同,无法有效监管。例如商业银行可能会将发行理财产品筹集的资金借助信托公司或者基金公司通过通道业务将资金投向禁止领域,如“僵尸企业”、产能过剩企业、房地产企业等领域,严重扰乱金融秩序。

三、县域商业银行表外融资业务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议

(一)完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内部环境

重新整合商业银行内部业务结构,根据业务发展实际需求设立明确的表外业务实际办理部门,通过规模控制与风险管理追求利差收益最大化和资本风险最小化。表外业务开展流程应实现多部门交叉参与。在表外业务开展流程中的各个步骤,商业银行公司部(业务部门)与风险管理部等应该交叉参与其中,尽可能地将风险控制在可控的范围之内。全面系统地分析、梳理表外业务流程中所涉及的不相容职务,采取分离措施,形成表外业务各岗位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

(二)建立表外融资业务风险预警、处置体系

一是做好事前风险补偿机制,采取收取保证金等方式降低风险。二是优化事中授信审批管理体系。授信体系应坚持以对客户企业的详尽的信用评估为基础,针对不同客户的实际情况,和不同的表外业务的具体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授信审批管理。三是建立事后风险预警机制。通过建立预期预警机制、财务预警机制、市场预警机制对客户的财务指标进行专业的分析,对客户的财务风险进行合理性判断,使风险隐患早监测、早预防、早解决。

(三)加强现场与非现场监管

监管部门应该通过制定规范法规、加强跨市场和跨境风险监测、加强外部监督管理等方式引导表外业务良性发展,推动商业银行从单一的传统信贷业务向为客户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转型。面对不断变化发展的表外业务的各种形式,商业银行的监管部门既要防范由于表外业务的快速发展而造成的系统性风险,同时也不能一棒子打死,应该正确引导表外业务良性发展,使表外业务成为促进银行改革和转型的积极力量。

参考文献:

[1]吴飞虹.新监管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转型探究[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7(05):24-28.

[2]胡亮亮.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机制与风险控制——基于南京市商业银行的调查数据[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3(06):57-65.

[3]林宇灵.表外业务监管的国际新规与借鉴[J].中国金融,2011(24):34-35.

[4]陈雪梅,羊海燕.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的监管探讨——来自华尔街金融风暴的启示[J].中国商界(下半月),2009(02):37-38.

[5]潘鹏宇.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与风险控制[D].东北财经大学,2006.

[6]杨永生,马驰,李艳.加快监管创新步伐 强化表外业务风险控制[J].经济问题探索,2004(02):124-126.

作者简介:

邱霞(1994—),女,浙江嘉兴人,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2019级MPA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上海交通大学 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 邱霞


本文由: 品牌研究杂志社编辑部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品牌研究杂志社

2022/04/09

品牌研究杂志读者评论
最新评论
我要评论
晒晒图片